沉甸甸的书本拿在手上如有千钧,原本以为深奥的理论会很难懂,结果翻开目录就被深深吸引了。这本《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共有19个专题构成,收录了总书记从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的重要著作,有报告、讲话、批示、贺信等等不同体裁的文稿。厚重的书籍承载的是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与发展理想,简明精准的语言表述让读者能更好地领悟。
每一个专题都各有特点,有的是宏观视角把握历史变局,有的是制度解读从根本上切中肯綮,有的是强化思想建设立足人民,有的是着眼长远开拓格局。应该说,本书联系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历时,勾勒了未来世界发展的面貌,立体了每个人在这张时光之网当中的坐标。尤其是专题“十一、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我感触颇深。六篇报告将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有机融合,将文化的灵性与智识投射在新时代建设中。
文化之灵:从民族立德谈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是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节、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他强调“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并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推进古文运动时的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将传统文化中“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髓融入进新时代发展。文化不是架空的自我想象,而是反应生活书写时代的大众产物,不论承载着怎样的题材,归依和根本应当是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想象的。多年前,我们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确实如此啊。脱离了与时同行的内涵,文化发展就成了缘木求鱼,必然走向枯竭。“文以载道”的道统为何能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具备了可阐述性,既能激励当代人为信仰而奋斗,又能启示后辈继往开来。
文化自信:从新时代育人谈起。
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百多年前,就有“少年强,则中国强”之语。
新时代赋予了青少年们新使命,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抓住《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等课程,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做好意识形态与文化成长的引导,用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创设社会大课堂。用道路自信强基、用理论自信提升、用制度自信超越、用文化自信引领,将祖国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文化是个概念但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充实每个个体的精神成长。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所谓信仰,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来路与发展抱着强烈的赤子热忱。
文化之智:从网络强国谈起。
有人说,文化是传统的。但是,文化更是发展的。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古老文明,能够常葆青春之处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与不断发展。借鉴外来先进形式、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不断在发展中自我锤炼与革新。
信息化时代的道与技已然不像古代那般泾渭分明,网络互通与万物互联正在日益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与文化的链接也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文明的样态。诚如报告中所言“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文以启智,文以化人。文化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也当引领后来人继续发展,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文化之识:从媒体融合谈起。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古代的“立木取信”娓娓道来,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向社会发射正能量。
治国理政是一个宏阔的字眼,背后拥有极其深重而严肃的责任。身为成长于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更应该坚持“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等原则,夯实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自我品格熔铸在祖国与时代的发展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