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探秘天下第一帘 传承非遗小达人
发布时间:2019-08-12
来源:
作者:
7月21日至26日,普陀青少年中心组织的2019普陀区青少年竹帘非遗研学活动,走进重庆梁平,开启揭秘“天下第一帘”,体验传承“非遗小达人”的暑期研学之旅。上海公共艺术创新协同中心郑珊珊、郭霄楠老师也一同指导了本次研学活动。 开营式上,大家了解了本次研学活动计划及研学安全与学习事项,在“破冰”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校的小营员分成了五个研学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安全员、劳动员和生活员四位营员及一位指导老师组成。 来到山城重庆,大家首先前往了李子坝轻轨站和洪崖洞参观,并乘坐了重庆轻轨和长江索道,体验了独特的山城交通。在山城步道、磁器口等地,大家欣赏了山城特色建筑,领略了重庆城市风貌。
“天下第一帘,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被称为第一帘呢?”“制作竹帘用的是什么竹子呢?”……一路上,小营员们问题不断。当见到梁平竹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牟秉衡老师时,这些疑问一个个得到了解答。牟老师虽已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他向大家介绍了梁平竹帘的历史,还细致地介绍了竹帘的制作工艺,令小营员们对竹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了解竹帘文化,非博物馆莫属。走进梁平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从梁平的历史到建置沿革,从梁平的抗战英雄到红色传承,从竹帘的历史到现代非遗传承,大家通过参观博物馆,对梁平的历史以及竹帘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探寻制作竹帘的竹子,一定要去梁平百里竹海。这里群山环抱,草木繁茂,在牟老师的指引下,小营员们沿着弯曲的石阶一路探寻。映入眼帘的各种竹子,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手指,微风拂过,沙沙的竹叶声宛如小营员们心中的问题:这么多竹子,到底哪种才是牟老师说的制作竹帘的慈竹呢?记得牟老师说过,慈竹的竹节特别长,有的长达60厘米,通过竹节长度来简单地分辨慈竹,是个好办法。百里竹海中,忙碌着小营员寻找记录着慈竹的身影…… “同学们,欢迎来到梁平竹博园,这里种植了近百种竹子,是竹子科学研究的基地,让大家一起来认识不同种类的竹子”。大家在梁平区林科所刘所长的带领下,一起走进了竹博园。只见道路两侧分布着不同形状的竹子,有的布满斑点,这是斑竹,有的色泽金黄,这是黄金竹,有的竹节象鼓起的葫芦,这是佛肚竹……一边欣赏不同种类的竹子,一边听着刘所长的介绍,小营员们不仅认识了各种竹子,还对它们的生长环境,不同用途做了深入了解。
牟秉衡老师是目前唯一的梁平竹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坚守传承竹帘制作技艺60年,为传承和推广这项非遗技艺,他亲自向小营员们演示并教授竹帘的取丝制作技艺。只见牟老师熟练的锯、劈、削、切……,一根手臂粗的慈竹,在他的手中,神奇变成了一把细如发丝的竹丝。精彩的手作技艺,令小营员们连连赞叹。在牟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还学习体验了切削竹丝的技艺。
来到牟老师工作室,大家不仅欣赏了各种精美的竹帘绘画作品,还见到了刺绣、植绒等制作工艺的挂帘、屏风、竹扇、竹包等竹帘作品,玲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牟老师还挥洒笔墨,为小营员们示范了竹帘水墨画的方法,并分析讲解了竹面绘制的技巧。
这些细如发丝的竹丝又是怎样编织成一幅幅竹帘的呢?在牟静平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在竹帘制作工坊找到了答案。原来竹帘制作以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经过传统的织造手段,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一根根细致排列,精工制作而成。
了解了竹帘文化,知晓了竹帘制作和绘制的“秘笈”,领略了竹帘非遗大师的精彩演示。每一位营员无不热情高涨,纷纷想创作几件竹帘作品,感受一回匠人精神。 在牟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从竹扇画创作开始,构思、草图、画稿、试墨、绘制,一件件竹扇小作品跃然而出。体验了小试牛刀的创作乐趣后,大家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围绕主题创作展开了讨论。“今年是祖国七十岁生日,要不我们一起创作一件竹帘长卷作品送给我们的祖国吧!”“好啊好啊”,小营员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五个研学小组变成了五个创作小组,大家一起从长卷构图形式到中国元素的选择,从合作分工到笔墨用法,创作热情激活了每一位营员,也感染了每一位老师。 大家一同协作,以竹帘为媒,用手中画笔,共同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而热情创作……我们将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欢迎大家来普陀少年城参观! “探秘天下第一帘”研学活动已落下帷幕,短短六天中,小营员通过探究、研习、体验、创作、分享等形式,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感受匠人精神,品味巴渝味道,领略“最中国”的博大与唯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