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  
艺术教育  
阳光体育  
健康教育  
师训研究  
在线报名  
党建学习  
影视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05-08-20      来源:      作者:admin

一、         摄像机的种类

1、             VHS摄像机VIDEO HOME SYSTEM):

采用1/2英寸录像带。

其系统:包括VHS 、VHS-C、S-VHS、S-VHS-C 四种格式的摄像机。

2、             8毫米摄像机8mm):

采用8毫米录像带。

其系统包括:(1)模拟机  V8(标8)和Hi8(超8)两种格式(采用8mm和Hi8带);

         (2)数字机  D8(数字8mm)采用Hi8录像带。

    3、  数码摄像机(DV):

    采用mini DV录像带。

将数码技术完全融入摄像系统的机型,将常规的模拟记录方式改为数字记录方式,使摄像机的功能更多,图象质量更好,性价比更高。

彩色电视制式  我们经常可以在摄、录像设备上见到PAL、NTSC、SECAM等英文字样,这是摄像机的制式标示。所谓制式就是传送电视信号的一种方式。它们互不兼容。不同的国家可能选用不同的制式,我国选用的是PAL制式。

二、         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1、摄像机的持机要领

持机方式大致有扛式、托式、抱式、举式、拎式,拍摄姿势主要有立、坐、蹲、跪等。

持机姿势的比较:

A.    立姿的扛式和托式是最常用的持机法。

B.    抱式可降低拍摄机位,转动寻像器角度取景,按上部摄录钮控制拍摄。

C.    举式可抬高机位,适用于前方有人群遮挡的情况,转动寻像器角度取景。

D.    拎式可降低拍摄机位,拍摄运动画面时能起缓冲作用,减弱画面的抖动。

E.    坐、蹲、跪姿可降低拍摄机位,与立姿结合,连贯操作,可实现升降拍摄。

F.    因地制宜,借助依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拍摄稳定的画面。

持机要领:摄像机一般要架在三脚架上进行拍摄,外出作机动性拍摄时,一般用肩扛等方式。肩扛拍摄时,要注意手、眼、身、气、步五个方面动作的配合。

1):摄像机扛在右肩上,右手握住镜头的变焦控制器,大拇指操作摄录钮。左手握住镜头的调焦环,左手协助稳定机器,右脸颊贴住摄像机机身。两手肘部尽量贴近身体,稳住机身。手掌机的握法不尽相同,左手托持把稳机器。

2):右眼取景,左眼时睁时闭,以观察全局,把握动向,注意被摄主体的变化趋势。手掌机尽量用寻像器取景,尽量少用液晶屏,以求省电。有时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用液晶屏可以拍到比较难拍的画面。

3):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基本直立,稳定重心。摄像时经常要用到仰俯或摇摄等拍摄方法,利用自己的腰部和手臂动作来配合完成。

4):拍摄时呼吸要自然、放松、平缓、不要屏住呼吸。用“腹式呼吸法”即胸部放松,双肩不向上耸动。

5):在拍摄推、拉、移、跟等运动镜头时,要尽量利用膝关节、腰部的缓冲作用以减少画面的抖动。

2、摄像机操作要领

(1)     :拍摄的画面横平竖直。

(2)     :在拍摄时应保持稳定,避免不必要的晃动。

(3)     :拍摄运动镜头时,速度要均匀,节奏要统一,不要断断续续。

(4)     :各种动态拍摄时,起幅、落幅的构图要准。(开机拍摄到停机,连续拍摄的一段画面内容称一个镜头。运动镜头,拍摄过程分为起幅、运动和落幅三部分。起幅是指镜头的开始部分,落幅是指镜头结尾画面的构图,运动指推、拉、摇、移等技巧运用的过程。一般起幅、落幅为3-5秒。)

画面色彩还原要准确,需调节白平衡。一般情况下采用自动白平衡,为了拍摄色彩好的画面建议采用手动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的调整步骤:

A.盖上白色的镜头盖。让白色充满整个镜头。

B.把摄像机设定为手动操作方式(MANUAL)

C.按住W.B钮,     闪亮,直到不闪为止,白平衡即调整完毕。

(5)     :正常的拍摄力求图象清晰(可通过调焦来实现)。

三、         电视景别的划分

景别指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大小,是由摄像机至被摄物体的距离远近或采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来实现的。电视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1、             远景:表现广阔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氛。人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极小,呈“点”状。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远取其势。

2、             全景:显示人物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表现人物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流等。

3、             中景: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谈话和感情交流,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4、             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近取其神、近取其质。

5、             特写:显示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 远景重气势; 全景重气氛; 中景重形态; 近景重表情; 特写重神情。

四、         电视画面的构图

把被摄物体的各种造型因素,按照一定思想内容与美感效果的要求组织起来构成画面,就是构图。

一幅画面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摄像构图的基本要素。

构图基本方法:

1、             简洁:主体突出,背景简单。

2、             三等分原则:采用黄金分割律。注意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位置。

3、             线条与框架:充分利用线条(或框架)的表现力。如S形、V形、三角形等。

4、             对称与平衡:使画面中的景物表现为上下、或左右对称,或使画面中各种力量均等,从而在视觉上获得一种稳定感和美感。

5、             对比:形状的大小对比,线条曲直、长短的对比;人物的胖与瘦、强与弱、贫与富等的对比。

6、             主体与陪体:运用适当的陪体,衬托主体,但不可喧宾夺主。如利用必要的前景烘托主                   体。相映生辉。

7、             避免重叠:可改变拍摄方向和角度。

8、             画面空间:构图时要为主体留出一定的空间来陪衬主体,烘托气氛。如在拍摄运动着的主体时,在运动主体的前方要留有适当的空间,以表示运动的方向和动势。

五、         电视画面的拍摄方法

1、            固定摄像

固定摄像指拍摄时,摄像机的位置、拍摄方向、角度和焦距固定不变的一种拍摄方式。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

摄像三要素的运用:

(1)     摄像方向:正面、侧面、背面。

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在摄像机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所摄的画面有正确的透视效果,运用较多。

2)摄像距离: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实际距离的远近。

3)摄像角度(高度):平摄、仰摄、俯摄(包括顶摄、航摄)。

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在摄像机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平摄:摄象机与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拍摄。

仰摄:摄像机安放在被摄主体下面向上拍摄。所摄的景物一定要有足够的垂直线度才会有明显的仰拍效果。

俯摄:摄像机安放在高位置上拍摄下面的景物。古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机位越高,拍摄的场面就越大,给人的感觉就越广阔。

2、            运动摄像

摄像机在连续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位置以及拍摄方向、角度或焦距而完成一个镜头的拍摄方式叫运动拍摄。

1)推镜头

机位、拍摄角度不变,改变镜头焦距,使画面景别由大到小,景物由远变近。也可以不改变焦距和拍摄角度,通过机位前进,拍推镜头。

2)拉镜头

机位、拍摄角度不变,改变镜头焦距,使画面景别由小到大,景物由近变远。也可以不改变镜头焦距和拍摄角度,通过机位后退,拍拉镜头。

3)摇镜头

可分为水平、垂直、斜摇、曲线摇、间歇摇、环摇、甩摇等。

摇摄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速度必须符合观众视觉感受的微妙变化,整个过程画面保持和谐。拍摄摇镜头注意景别的选择。

4)移镜头:摄像机沿一定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或弧线运动所拍摄的镜头。

可分为横移(左右移动);升降(上下移动);旋移(以被摄对象为圆心,摄像机作圆周运动或弧形运动)。

借助一些运动载体。如车、船、电梯等。

5)跟镜头: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摄体拍摄。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

可分为机位变化的“移跟”和机位不动的“摇跟”两种。

镜头的综合运动: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等各运动拍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拍摄,呈现出多种运动方式。

拍摄注意事项  镜头的运动力求保持平稳;镜头的转换力求与人物动作的方向及情节中心和情绪发展的转换相一致(注意关系轴线运动轴线);机位运动应注意焦点变化,始终将主体形象放在景物范围之内;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起幅和落幅。

组合拍摄:多个镜头组接,共同深化主题,表达中心思想。

* 组合拍摄须利用多种景别、合理地构图、恰当地变换机位、适当地运用运动镜头,深入地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服务主题。

* 注意:以固定镜头为主,适当穿插运动镜头;注意相邻的两个镜头景别要有差别,或者对象要有变化,避免出现“跳”的感觉;运用转场,合理过渡,常用的有空镜头法、虚化法、淡入淡出法、特写接法等。

拍摄前的准备:

外景摄像所使用的主要器材有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象带和采访话筒。

检查摄像机是否工作正常,保持镜头的清洁。电池是否充足,话筒是否能正常工作,录像带背面的安全标记是否放在了REC位置上。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

                                                  2005.7.31